吴尊友发文解读动态清零及相关误解
吴尊友专家解读动态清零政策误区
随着全球疫情的演变,特别是奥密克戎毒株的肆虐,我国近期面临的疫情防控形势愈发复杂。对此,中国疾控中心的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微博上为我们解读了社会对动态清零政策的几个常见误区。
回首过去两年多,我国不仅成功控制了新冠疫情,还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外放输入、内放反弹”的总策略以及“动态清零”的总方针的正确性,更归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那么,什么是动态清零?很多人可能存在误解,认为它与零感染等同。实际上,动态清零是由“清零”和“动态”两个词组成。“清零”是指将疫情消灭的过程,而“动态”则意味着疫情的不断变化。每次疫情发生后,我们都能在较短时间内将其扑灭,实现疫情归零。
动态清零的根本目的是发现一起疫情、扑灭一起疫情,防止疫情在当地“生根”。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实现动态清零呢?其实,在绝大多数地区和时段,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都是有可能实现的。
动态清零的灵魂在于早发现、早控制,将每起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就是斩断传播链,包括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等“四早”措施。
在防控境外输入方面,我们强调对入境人员的隔离观察以及涉及境外冷链或货物运输人员的每日监测,旨在将境外输入的疫情控制在第一代病例。而在防控境内反弹方面,我们需要加强疫情地区的人员流动控制,严防感染者流出,同时加强门诊就诊者的监测以及疑似患者的抗原筛查,以便及时发现早期病例。
值得注意的是,动态清零并不等于零感染。它的本质是发现一起、消灭一起疫情,既防止病毒在疫区传播扩散,也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为了实现消灭一起疫情的目标,我们需要及时阻断传播,确保疫情所在地没有新的感染发生。
吴尊友专家的解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动态清零政策,希望我们能够在疫情防控的道路上继续坚持这一政策,共同抵御病毒的侵袭。关于动态清零策略的深入理解
对于新冠疫情,我们的目标并非追求全国在某一时刻的无感染状态,而是力争在短时间内扑灭每一波疫情。动态清零策略的核心,在于社会层面的感染者清零,即确保社会自由活动的人群中无感染者,即使隔离管理的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感染者,也不会对社会传播造成扩散。
如何理解社会层面清零?以甲地和乙地为例,甲地在核酸筛查中发现100名新冠感染者,其中部分来自门诊和社区筛查,这意味着在社会自由活动的人群中已有感染者,因此甲地未实现社会层面清零。而乙地发现的所有感染者都来自隔离观察人群,社区和门诊筛查无感染者,即实现了社会层面的无感染者状态。只要连续在社区和门诊筛查中未发现感染者持续一个排毒期或潜伏期,就实现了动态清零。
关于动态清零,存在几个常见的误解。
动态清零并不等同于封控措施。一些人误以为只要提到动态清零,就意味着全城封控。实际上,动态清零采取的措施取决于疫情发现的阶段。如果疫情发现得早,仅仅需要隔离治疗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就能实现清零,无需封控。以上海为例,过去两年发生的12起疫情,均在病例数极少的情况下就被控制住,没有采取封控措施。
动态清零也不等于全员核酸检测。只有在疫情发现晚或社区传播严重、传播链不清楚的情况下,才会采取全员核酸筛查。如果疫情发现得早,传播链清楚,那么只需顺着传播链找到密切接触者,没有必要进行全员核酸筛查。
有人担心动态清零策略会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实际上,动态清零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经济建设。如果疫情在第一代就被发现并控制,对经济建设几乎没有影响。即使在疫情传播的二代或三代被发现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有限的。确实,在疫情形势严峻、需要大规模核酸筛查和封控措施时,动态清零策略会对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但根据专家的初步分析,这种影响仅相当于非动态清零策略对经济影响的一半。
动态清零策略是一种灵活、科学的防控措施,旨在实现社会层面的感染者清零,保障人民的健康和安全,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经济建设的影响。我们应当正确理解并支持这一策略,共同抗击疫情,守护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