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谢宇求生辩护曝光
吴谢宇案:生死之间的辩护与司法考量
吴谢宇的求生之路并非坦途,他的辩护策略涵盖了精神状况、作案动机及悔罪态度等多个方面,试图通过多角度论证争取减轻刑罚。以下是该案辩护策略及核心争议点的剖析:

一、辩护核心主张
1. 精神障碍影响责任能力
辩护团队主张吴谢宇存在精神病家族史,包括三姑患精神分裂症、四姑存在智力障碍。他们提出,吴谢宇在作案时受到“扩大性自杀”等精神病性症状的支配。引用专家意见,声称吴谢宇案发前存在重度抑郁伴精神病症状,作案动机与手段异于常人,因此应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
2. 重构作案动机的合理性
辩护团队试图通过谢天琴(吴母)的日记与信件,证明其母存在抑郁倾向,暗示吴谢宇的作案行为源于对母亲“痛苦生活”的怜悯。他们进一步辩称,吴谢宇在案发前多次尝试自杀,存在“自杀转嫁”心理,属于心理异常状态下的非理性行为。
3. 悔罪态度与赎罪意愿
在庭审中,吴谢宇多次哽咽,承认“罪恶滔天”,但强调希望通过余生赎罪。在他的亲笔信中,他写道“不甘心以罪人收场”,并愿以劳动改造等方式弥补罪行。
二、检方反驳与司法认定
1. 否定精神病抗辩
检方指出,吴谢宇作案过程逻辑清晰,如预谋购买工具、清理现场、伪造身份逃避侦查,证明其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他们认为家族精神病史系外力刺激导致,与吴谢宇无直接关联。
2. 犯罪性质与社会危害性
法院认定吴谢宇故意手段残忍,长期隐匿罪行,主观恶性极深。其弑母行为严重违背人伦道德,社会影响恶劣,即使如实供述仍不足以从轻。
三、司法进程与结果概述
自2021年8月一审死刑判决后,吴谢宇通过看守所同监室人员联系律师徐昕介入二审,提出精神病鉴定申请但未获支持。2023年5月二审维持原判后,福建省高院在2024年5月驳回上诉,死刑裁定已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本案争议焦点集中于精神鉴定必要性与“弑母”底线的平衡上。尽管辩护方竭力构建心理异常叙事,但司法机关更侧重于犯罪客观危害性及社会冲击的考量。此案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反思,对于未来的司法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