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非法营销猖獗 曝光10大江湖骗术
街头巷尾的小药店和街边摊,常常摆放着一些引人注目的标志,如“世界卫生组织”、“国学中医”等,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当消费者满怀期待地购买回家后发现,这些产品往往名不副实,甚至可能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假冒品。近期,深圳市药监部门发出消费警示,提醒公众理性对待那些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这些保健食品,顾名思义,是适用于特定人群,以调节机体功能为目的,而非治疗疾病的食品。在实际消费过程中,不少消费者却将其误当作药品,对产品的效果抱有过高的期望。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是一些经营者在推销保健食品时,过分夸大其功效,宣传疗效,虚假的信息误导了消费者,让他们模糊了保健食品与药品之间的界限。对此,药监部门已经揭露了保健食品非法营销的十大常见手段。
第一招,假冒大牌造噱头。市场上,一些不法分子冒用“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协会”等知名组织的名义,推销其产品,特别是一些针对老年消费者的产品,导致许多无辜的老年人士上当受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等机构不得向消费者推荐食品。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相关组织的合法性,以免上当受骗。
第二招,无中生有编功能。市场上,一些商家公然宣传其销售的保健食品具有“改善性功能”和“增高”等功能,然而这些功能并未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准。根据《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规定,所有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须经过卫生部的审查确认。那些宣称具有“改善性功能”和“增高”功能的保健食品应被视为假冒伪劣商品。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提高警惕,如遇此类情况,可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在此,我们呼吁广大消费者,理性购买保健食品,不要被虚假的宣传所迷惑。也提醒经营者,守法经营,诚信为本,不要为了短期的利益而损害消费者的权益。毕竟,只有真实的宣传和推广,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发展。让我们共同维护一个健康、和谐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