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食品添加物的曝光,公众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化学名词,如苏丹红、吊白块等。面对泛滥的食品添加物,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为此,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随着蒙牛特仑苏牛奶中的OMP被疑致癌事件掀起轩然大波,人们开始关注食品添加物的问题。卫生部等有关部门迅速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最终确认OMP对人体无害。这并未完全消除人们的疑虑。
近期以来,食品添加物的滥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除了OMP,还有许多长期未被有效监管的食品添加物存在。这些添加物的滥用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人们不禁要问,还有多少这样的添加物没有被发现?
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他们指出,食品添加物已经到了必须整治的地步。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食品的色香味而超量使用添加剂,甚至给鱼喂抗生素。长期食用这种产品,人体免疫力会下降,危害巨大。面粉、大米、蔬菜水果等日常食品中也存在添加物过多、过滥的问题。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产物,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并不是添加剂本身的错,问题在于一些企业违法或违规使用食品添加物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卫生部等九部门联合开展了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整治行动。
在整治过程中,需要、企业和专家共同努力。应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加强监管力度;企业应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加强安全性研究,并主动向权威机构验证;专家则应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意见,帮助企业和做出决策。消费者也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不盲目恐慌。
苏志介绍说,行动揭示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违法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比如三聚氰胺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二是添加剂的使用不科学,甚至滥用添加剂,例如超量使用或不当使用。
监管食品添加物的任务显然艰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的储大同教授指出,由于食品添加物种类繁多,研究者难以明晰究竟哪些非食用物质被非法添加进食品中,以及这些添加物的具体成分。关于食品添加物与疾病关联的研究仍十分有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指出,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良好,食品合格率已从二十年前的50%提升至现在的90%以上。问题依旧不少,有些还相当严重。在经济转型期,食品行业存在大量的小企业、手工作坊,企业违规的情况难以完全杜绝。
既要强化监管,也要促进企业诚信自律。据苏志介绍,国务院已展开为期两年的食品安全整顿,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是其中的重要任务。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使用和监管做出了严格而详尽的规定。
“诚信需要法律保障。”谢红代表认为,新法的出台理顺了监管体制,必须严格执行。各部门需真正担起责任,监管工作要从民众利益出发,对民众健康负责。对贡献大的企业不能因为其对地方税收的重要贡献而对其违法违规行为手下留情。
吕秋娥代表提出,落实食品安全法还需要详细的配套细则,并确保其实效。不能仅以罚款代替管理,对于一些大型企业而言,罚款难以起到震慑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迟宝荣强调,加强食品添加物监管需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她发现县级及以下检验机构在检测仪器、设施、专业检测人员方面存在严重短缺,检测能力有限,信息不能共享。
食品添加物泛滥的背后是利益驱动。一些食品生产者选择这些添加物是因为其成本低、易获取、工艺简单。黄峻委员建议除了法律手段外,还应利用市场手段,强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产品包装上明确列出所有成分。这样消费者可以做出选择,过度加工食品可能会逐渐退出市场。
陈君石院士认为,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非监管所得。防止食品添加物泛滥应着重于企业诚信和自律。
迟宝荣委员指出,行业协会的乏力是导致食品添加物长期失序的重要原因。大多数行业协会缺乏实际的话语权和处置权,难以获得老百姓的认可。他们应在加强企业自律、倡导诚信经营和抵制假冒伪劣行为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针对这一问题,民盟中央建议应与社会合理分权,赋予社会更多权力,培养企业诚信意识,建立对消费者负责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解决食品添加物的问题,确保人民的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