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法治观念的基石
该课程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必修课,历经多年的发展与完善,现已成为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本科生公共必修课。自2005年课程改革以来,该课程由原“思想道德修养课”更名而来,目前采用统一教材与教学大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出版。该课程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重点,更是学科地位的象征,于202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该课程以“青年之问”为主线,精心设计七大专题,涵盖思想、道德、法律三大模块。在思想模块中,注重适应大学生活、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传承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在道德模块中,强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个人品德的培养;在法律模块中,涵盖宪法精神、法治思维、法律风险防范及职业等方面的内容。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核心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形成“德法兼修”的复合能力。除了理论教学,还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案例教学、志愿服务等环节,占16学时,以强化知行合一。融入法治思想,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道德和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两大基石,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道德主要依靠舆论和良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法律则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规范。道德为法律提供了价值基础,法律则为道德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实际案例中,失信行为既会受到道德的谴责,也会面临法律的制裁。
为了响应新时代对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需求,该课程在教学创新方面进行了多项尝试。采用“双师专题化”教学方式,结合理论讲授与主题活动。通过专业思政建设,如法学教育中的《法律职业》等课程,强化“德法兼修”的培养目标。组织普法宣传、幼儿园安全教育等实践活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这门课程通过系统化的理论教育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筑牢思想根基,提升法治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项使命,旨在为新时代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法治观念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