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大改革影响几何
全面构建市场定价机制:新能源的新篇章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不断壮大,尤其是风电和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正逐步对新能源项目实行全新的市场定价机制。自2025年6月1日起,所有新投产的风电、光伏增量项目的上网电价将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摒弃了过去的固定电价模式。这一重大变革预示着电价的波动将成为常态。

在日照充足的午间时段,光伏发电量可能达到高峰,此时电价可能呈现下滑趋势。在晚高峰时段,随着电力需求的激增,电价可能会显著上升。这种动态调整的电价机制更能够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使得电力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为了稳定新能源市场,减少波动性对企业收益的影响,改革引入了“多退少补”的差价补偿机制。当市场交易价低于机制电价时,企业将获得相应的补偿,反之则需要补交差价。这一机制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预期,降低了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所带来的收入不确定性。这无疑为新能源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储能行业也在经历深刻的变革。随着“强制配储”政策的取消,储能行业不再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而是转向了全生命周期的价值竞争。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努力优化储能系统的效率和延长其使用寿命,而非依赖低价竞争。以近年为例,2024年储能系统中标价已跌破0.5元/Wh,虽然行业毛利率面临压力,但改革正推动企业提升技术壁垒和差异化服务能力。
与此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协同发展也备受关注。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突破,电价改革加速了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定价体系的融合。煤电等传统能源需要通过灵活性改造提升调峰能力,与新能源形成互补,共同构建多元协同的电力供应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电价的差异或将进一步扩大。在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如西北、华北,由于负荷需求较低,电价可能会长期保持低位。而在负荷中心且新能源渗透率高的区域如华东、华南,电价受峰谷时段供需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市场定价机制的全面形成对于新能源行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深化改革,我们有望看到一个更加活跃、健康、可持续的新能源市场,推动我国的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绿色、低碳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