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回应7旬老人被抬到现场取款
关于近期频繁出现老人被抬至银行现场办理业务的新闻事件,让我们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以及银行和相关部门的回应。
此类事件频繁发生,源于一些特殊规定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冲突。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因为银行规定某些业务必须本人亲自办理,如密码重置或大额取款等,这使得他们的家属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如使用担架或轮椅将老人抬至银行网点。更令人痛心的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老人甚至处于病危状态,却依然被要求现场办理业务。
面对这一连串事件,银行方面也做出了回应。他们首先承认了与家属之间的沟通问题,强调可能是由于沟通不畅导致的误会。银行表示对于特殊人群,如高龄或重病的老人,实际上并不需要他们亲自到场办理业务。银行方面也承认存在制度上的矛盾,例如某些业务如密码锁定等按照规定必须本人处理,但他们也表达了优化适老化服务流程的决心。
这一事件不仅仅引起人们对银行服务的不满,还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争议。舆论批评银行在生命危急情况下仍然机械执行规定。在过去的几年中,至少发生了11起类似事件,其中多起导致老人在银行突发疾病。家属对银行的效率表示怀疑或担心资金安全,这也使得他们选择冒险带老人现场办理业务。而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对新型验证方式的接受度低,如刷脸或视频认证,这也加剧了他们办理业务的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银行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例如推出“绿色通道”,对失能老人采用“见证+远程授权”的方式办理业务。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也要求银行提升适老化服务。尽管有政策指导,但在基层执行时仍然存在滞后现象。
这一事件反映了金融服务适老化改革的紧迫性。我们需要在制度刚性与人性化服务之间寻求平衡。银行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优化服务流程,并加强与家属之间的沟通。和社会也需要共同努力,推动金融服务更加适应老年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便捷、人性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