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逐月领取退役金会很惨
自2021年起实施的逐月领取退役金政策,在初期就因其待遇水平、长期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争议。部分退役军人面临着经济压力和发展的困境,其中存在的问题令人深思。
待遇水平明显低于预期成为了最为突出的问题。相较于之前的“自主择业”政策,军官逐月退役金的数额缩水了大约20%-30%。而军士群体的待遇则仅为军官的60%-80%。立功奖励的系数差距更是悬殊,如三等功仅增发2%,这使得实际收入与预期之间存在显著的落差。
逐月安置的退役军人需要自行承担全额的社保费用,包括养老和医疗,每月约2300元。而对于自主择业的人员,则可以享受终身医保,且社保费用由财政承担。这对于退役后就业不稳定或者创业失败的群体来说,社保费用可能会成为一项沉重的负担,甚至超过退役金的收入。
达到退休年龄后,逐月退役金仅保留原金额的20%-25%,需要依赖社保养老金进行补充。而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延长社保缴纳周期,给中高龄退役军人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
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困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40岁以上的退役军人再就业时面临的年龄歧视问题尤为突出。部分案例显示,即使在短时间内多次更换工作,仍然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军地社交圈的差异以及技能断层等问题,也进一步削弱了退役军人的社会归属感。
政策过渡期的矛盾也尤为突出。2021年首批选择逐月的群体中,部分人士因未能赶上“自主择业”的末班车而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尤其是那些服役年限长、立功次数多的军官。
逐月政策在初期由于待遇落差、保障不足以及配套措施的缺失,导致部分退役军人的实际获得感较低。这也间接印证了社会上一些担忧的声音。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何政策的实施都需要时间的检验和不断的完善。希望未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进行调整,以更好地保障退役军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