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陶礼明
陶礼明:邮储银行腐败案的前世今生
陶礼明,这位曾经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首任行长,在邮储银行早期发展中,因涉及违规贷款、利益输送等问题,成为该行历史上重大腐败案件之一的主角。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案件的背景、核心问题、审判及后续关联人物,并以此为警示。
一、身份与案件背景
陶礼明,曾任国家邮政储汇局局长,后担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首任行长。其案件涉及邮储银行早期发展中的问题,如违规贷款和利益输送等。
二、案件核心问题
1.违规贷款与受贿:在“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融资”业务中,陶礼明明知六个项目不符合条件,仍批准融资达109.5亿元。他还通过融资项目收受好处费,包括人民币、美元和欧元。另被指控与湖南高速陈明宪案关联,违规发放贷款涉及利益输送。
2.挪用公款与超发国债:2000年至2004年间,陶礼明通过与李春太、孙丽娜合作,通过超发国债套取资金4.2亿元,用于对外投资牟利。案发时仍有部分资金未归还。
3.其他贪腐行为:在人事安排、业务审批中,陶礼明也涉及其他受贿事件。
三、案件审判与后续
陶礼明于2012年6月被带走调查,2014年10月案件开庭审理。2016年6月,陶礼明在看守所去世,终年62岁。其去世引发家属对死因的质疑并要求尸检。这一案件暴露了邮储银行早期内控漏洞及高层权力寻租问题。
四、案件关联人物
李春太(原邮储银行代理托管部总经理)、孙丽娜(原邮储银行代理托管部副总经理)因参与挪用公款、贪污等罪名与陶礼明同案受审。朱军等“融资掮客”也通过违规贷款项目获取好处费,陶礼明从中分得部分金额。
五、案件时间线
从超发国债并挪用资金用于投资(2000-2004年),到陶礼明出任邮储银行首任行长(2007年),再到因涉嫌受贿、挪用公款被调查(2012年6月),以及案件的审理和陶礼明的去世(2014-2016年),这一案件的时间线清晰明了。
六、案件特点与警示
此案典型地反映了国有银行在快速扩张阶段监管缺位、高层权力滥用等问题。陶礼明案后,邮储银行虽然加强了内控管理,但后续仍出现高管腐败案件,如李国华案,暴露出治理挑战。这一案件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警示,呼吁金融行业内加强监管,防范权力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