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存钱罐叫什么
名称由来与设计特色
一种独特的储蓄工具,它的名字源自其独特的使用方式“满则扑之”。当储满钱币后,需要打破这个陶罐才能取出其中的钱币。这一古老的储蓄方式,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
一、名称由来
此工具之所以被称为“扑满”,是因为在装满钱币后,必须通过击碎陶罐的方式取出钱币。这种设计富有象征意义,警示人们应适度消费,避免过度贪婪。
二、设计特点
其设计简洁而独特,只有投币的入口一条长条形的狭缝,而没有取钱的出口。部分陶罐腹部开有小孔,这些设计既可以用于穿绳悬挂,也可以观察内部的储钱量。这种设计富有巧思,体现了古人对于节俭和理财的深刻理解。
三、历史渊源
这种储蓄工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最早在《西京杂记》中有文字记载。在汉代之前,它被称为“”,而在汉代开始被称为“扑满”。它还有许多别称,如悭囊、闷葫芦、积受罐等,这些名称都反映了其独特的储蓄功能。
四、材质与形制
扑满大多是由陶土烧制而成,也有瓷、竹等材质。早期的扑满多为灰陶罐状,后来出现了猪形等动物造型。其典型造型为圆体平底,顶端设有投币的长缝。这种储蓄工具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艺术价值。
五、文化内涵与使用场景
扑满蕴含着深刻的警示意义,提醒人们“聚财需节制”。它体现了“满招损,谦受益”的哲学思想。在现代台湾等地区,仍然保留着“扑满”这一称谓。使用场景方面,扑满主要用于储存方孔圆钱,常见于家庭储蓄和儿童财商教育。由于需要打碎陶罐才能取出钱币,完整的传世品较为罕见。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古老的储蓄方式至今仍以现代存钱罐的形式延续,其中的小猪造型流行与18世纪英国乡村经济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融合了实用与文化的储蓄工具,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也传递了人们对于节俭和理财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