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中科院因高昂续订费停用知网
中科院与知网的博弈:学术数据库的商业化与公益性之争
一、事件核心经过
在2022年的春天,一场关于学术数据库的争端引发了广泛关注。今年4月,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宣布,因知网的续订费用达到“千万级别”,且双方谈判未果,自4月20日起停用CNKI数据库。这一决定背后,是中科院对于高昂费用及知网经营模式的深深忧虑。中科院果断决定采用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作为替代,并证实该决定属实。而知网方面,初期回应称此消息“不属实”,随后又表示将在服务调整后恢复合作。
二、争议焦点
这场风波的焦点,无疑是费用问题和谈判分歧。费用方面,知网对中科院的续订费自2008年起持续上涨,至2021年总费用已超过千万,被中科院称为资源引进中的“巨无霸”。而谈判分歧,则体现在知网提出的组团采购方案上,该方案条件苛刻,包括成员数量限制和单家高价,难以满足中科院的需求。
三、后续发展
面对知网的强硬态度,中科院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开通万方、维普数据库,这些替代方案能够覆盖约80%的文献需求,其余则通过文献传递解决。中科院还计划推出自建的“公益学术平台”,提供免费学术资源,被视为对知网的直接替代。这一举措赢得了广大科研人员的支持,截至2025年,中科院未恢复知网访问。
四、行业背景与争议
这起事件并非孤立,背后反映了学术资源商业化与公益性的矛盾。回顾过去十年,至少6所高校如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因知网涨价而停用该数据库,但多数因资源的独特性被迫恢复合作。而知网则凭借收录95%以上中文学术资源的优势,毛利率长期超过50%,引发公众对其是否构成垄断的质疑。尤其是在赵德馨教授诉知网胜诉后,其经营模式再次受到质疑。但在法律界,对于知网是否构成垄断仍存在分歧。
五、各方观点
在这场纷争中,中科院强调知识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批评知网背离公益初衷。而知网方面则称价格调整是市场行为,否认垄断指控。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学术数据库商业化与公益性的矛盾,也推动了国内学术数据库的多元化发展,为未来的学术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