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个别地方还是出现层层加码
重塑政务执行之困境:扭曲的政绩观与多重压力下的行为偏差
一、透视政绩观的扭曲与执行偏差
1. 狂热追求政绩,盲目提升标准:部分官员为了追求政绩,将政策执行变成了一场数字竞赛,无视实际情况,盲目提高标准或超额完成任务。这种扭曲的政绩观导致政策执行异化,严重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2. 责任感的缺失与“安全边际”:在基层工作中,一些官员为了规避责任,采取加码预留“安全边际”的策略。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认为只有如此才能确保任务完成。这种做法实则是一种责任心的缺失,也是对政策执行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二、防控压力下的风险转嫁
1. 疫情形势的复杂性带来的压力:在严峻疫情形势下,地方面临着巨大的防控压力。为了快速控制疫情,一些地方可能会采取过激措施,如随意封控、延长隔离时间等。这些措施虽然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来看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2. 责任下移与机械执行:为了规避问责风险,基层倾向于机械执行或过度加码上级政策。这种做法导致政策变形,使得原本的政策意图无法得到贯彻落实。
三、管理能力的短板
1. 治理方法的单一化:部分工作人员缺乏精准施策的能力,过于依赖“一刀切”等简单化的治理手段。他们忽视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导致政策执行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2. 沟通不畅与信息发布的不及时:信息发布不及时或态度生硬等问题加剧了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例如,山东潍坊案例中官员无文件强制关店的行为,就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息公开导致的。
四、监督与问责机制的完善
尽管国家已经明确要求整治加码行为,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执行漏洞。为了强化约束,需要加强监督与问责机制的建设,通过曝光、追责等手段确保政策执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层层加码的现象是政绩焦虑、防控压力、能力短板与制度漏洞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包括纠偏政绩观、优化考核机制、加强基层培训以及完善监督与问责机制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