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医疗纠纷 山西首创运用第三方援助机制取得突破
近年来,医疗纠纷频发,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部分患者及其亲属在面对医疗纠纷时,常常采取过激的处理方式,不仅扰乱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还威胁到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这些"医闹"行为已经远离了正常的消费维权途径。
如何避免这种现象,让"医闹"不再频发,成为当前消费维权领域热议的话题。一位高先生在医院发生医疗纠纷后,情绪激动地表示:"大闹多赔,小闹少赔,不闹不赔,这就是我的想法。"针对这种想法,律师李飞指出,虽然可以理解,但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医疗纠纷调解途径在实际运用中存在诸多缺陷,如信息不对称、鉴定机构中立性难以保障、维权成本高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山西模式"的第三方援助机制应运而生。山西省建立了全国首家省级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山西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该机制由医学、法律、心理学、管理学和保险业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具有"第三方"的公正性。这一机制得到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广泛认可,被认为是解决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
第三方援助机制的具体操作是,接到医院或患者方的报案后,对申请调解的案件进行立案,然后按照规程开展医疗纠纷调解、医学技术评估。当医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签署调解协议,由承保的保险公司负责赔偿。这一机制的魅力在于其权威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山西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以来,共接待申请调解和咨询的人数达到数千人次,受理各种案件上千件,调解成功率逐年上升。该机构的覆盖范围已经扩大到全省11个市,正在计划在各市、县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站。
除了调解机制外,山西省还推出了医疗责任保险,以解决赔付难的问题。该保险将医疗责任保险的保障范围扩大到医疗纠纷和外聘医务人员的医疗意外伤害,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规定定损给患方进行合理赔偿。医疗纠纷发生后,由多方专家组成的医疗责任保险事故鉴定委员会和合议委员会将共同裁定责任并作出赔偿决定。这一机制改变了长久以来保险赔付由保险公司自己决定的局面,更好地兼顾了各参与方的诉求和利益。
尽管医疗责任保险已经启动,但仍有一些医院的负责同志表现出顾虑。他们认为,这需要一定的适应和认知过程。随着这一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推广,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医院和患者受益于此。"山西模式"的第三方援助机制和医疗责任保险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为医患双方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维权平台。山西医疗责任保险参保进展顺利,多家医院已完成投保
托词也好,拒绝也罢,事实值得欣慰。在山西省,医疗责任保险的参保工作正稳步推进。目前,山医大一院、山医大二院、省肿瘤医院、省中医院、省眼科医院等多家知名医院已顺利完成医疗责任保险的参保流程。这一行动并非孤立,山西省各市医疗机构也迅速响应,临汾市已有13家医院签署了医疗责任保险合同,展现出了全省医疗机构共同应对风险、保障患者权益的决心。
自开展医疗责任保险以来,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履行职责,已处理属于医疗责任保险范围内的案件179起。调解工作有条不紊,共召开调解会385次,召开医疗责任保险事故鉴定会101次。令人鼓舞的是,医疗纠纷院外转出172起,而在医院内部成功调解7起,显示出调解工作的成效。更令人欣喜的是,医疗纠纷的平均调解天数从参保前的22天大幅缩短至参保后的6.5天,大大提高了纠纷解决效率。
山西的尝试被赞誉为“山西模式”,为全国其他省份提供了解决医疗纠纷的范例。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56个地市建立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构,并引入了医疗责任保险,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攀升。
在新机制的运作过程中,一些挑战与问题也逐渐显现。部分城市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面临资金不足的困扰,保险公司由于担心医疗纠纷过多、赔偿数额较大而持谨慎态度。部分医院因保费过高而犹豫不决,有资质的调解人员也明显不足。这些都是机制运行中的“瓶颈”,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人民调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纠纷处理方式,而人民调解委员会与医疗责任保险的结合为解决医疗纠纷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在医患矛盾频发的背景下,司法部门应加强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管理和支持,确保这一机制的高效运行。对于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更应积极应对,不断完善机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面对未来,我们期待山西及其他地区的医疗责任保险能够越走越稳,为医患双方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共同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范珉菲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