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定调!事关养老金2个变化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惠及中低收入群体,并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一、让红利更加倾向中低收入群体
为更好地保障民生,我们强化了“提低控高”的原则。定额调整标准普遍提升,比如从原本的30元增加到40至50元。高收入群体的挂钩比例得到了合理控制,比如养老金基数的挂钩比例从原先的1.2%降至0.8%。这样的调整是为了避免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让社会福利更加公平。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对于每月拥有8000元养老金的高收入者,其实际的涨幅可能仅在0.9%-1.1%之间;而对于月收入为3000元的群体,其养老金涨幅则可以达到4.3%-5%,从而有效缩小了收入差距。
在工龄的价值上,我们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缴费年限每增加一年,养老金的额度就会增加1.5至2元。这意味着拥有超过35年工龄的退休人员,其养老金的涨幅可以达到惊人的8-12%,这充分体现了我们“长缴多得”的政策导向。
我们还降低了高龄补贴的门槛。过去,许多高龄老人无法享受到应有的补贴,但现在,这一状况正在改变。部分试点地区已经将高龄倾斜的年龄从70岁降低到65岁。对于80岁以上的群体,我们提供的额外补贴最高甚至可以达到每月360元。
二、制度可持续性改革正在加速推进
为了保证制度的长期稳定运行,我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缴费年限逐步延长是必然趋势。预计从2030年起,最低缴费年限将每年增加半年;到了2040年,人们至少需要缴纳20年的养老保险才能领取养老金。
弹性退休制度也开始落地实施。我们允许个人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实际情况选择提前或延迟退休。在北京等地,已经出现了个人选择按照原年龄退休的案例。
随着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的下降,制度的可持续性也面临着挑战。2024年,养老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支付能力已经降至13.8个月,部分地区甚至需要依赖中央调剂金来维持养老金的发放。这一状况倒逼我们必须进行改革,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我们的改革旨在实现保障民生和制度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虽然这引发了一部分年轻参保者的担忧,但我们坚信,只有通过改革,我们才能为所有的参保者提供更加稳定、公平的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