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培训 毕业生培训贷案例
警惕虚假就业承诺背后的贷款陷阱
一、真实案例揭示真相
近年来,一些教育公司打着“推荐就业”的旗号,诱导毕业生通过贷款支付培训费用,然而承诺的就业岗位却与事实大相径庭。如佛山某教育公司以百分百推荐就业为诱饵,使毕业生在无资质网贷平台贷款1.58万元,结果却未能如愿就业。类似的手法在长沙某公司也如出一辙,以实习证明为诱饵让学生贷款参加培训后并未获得承诺的工作机会。这些公司利用毕业生的求职心切,设下陷阱,让人防不胜防。
二、合作背后的隐患重重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与高校合作的培训机构也在利用学校的信任设置陷阱。如在西安某所高校设立的“实训基地”,学生被诱导贷款参加UI设计培训,承诺的高薪岗位却未能兑现。南京某科技公司更是通过伪造高薪IT岗位招聘,偷换劳动合同中的条款,将学员引入贷款培训协议。这些机构利用学生与学校的信任关系,进行隐蔽的贷款操作,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债务的困境。
三、揭示套路特征,提高警惕
这些机构的套路特征明显:以“包就业”“高薪保障”“技能投资”等话术降低警惕性;通过关联网贷平台办理分期,收款方实为培训机构;让人惊讶的是,高达61.5%的涉事机构并无合法的培训或金融资质;合同中的霸王条款使得维权变得异常困难,退费需支付高额违约金。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学会识别这些套路。
四、应对策略与防范建议
面对这些陷阱,我们该如何防范呢?核实机构的资质,查验其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及办学许可证;拒绝任何第三方经手手机、身份证等办理贷款的行为;第三,留存证据,保存宣传承诺记录、合同原件及付款凭证;一旦遭遇欺诈,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合同无效,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报警。
人社部等三部门已发布招聘欺诈典型案例,提醒广大求职者要通过正规渠道求职,对“先付费后工作”的模式保持高度警惕。而我们作为求职者,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理性看待就业市场,避免陷入贷款的陷阱。遇到纠纷时,要勇敢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可参考禅城法院等判例来主张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