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哪一年改成是人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
近期关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的热门讨论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热议。似乎每个人的记忆点都不尽相同,究竟孰对孰错呢?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
对于这个问题,有网友发文称,记忆中早年学习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然而现在却变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透露,从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的版本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出现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尽管如此,“斯”和“是”两字都表示“这”的意思。
关于“斯人哪一年改成是人了”的疑问,其实流传更广的是“斯人”版本。除了教科书之外,几乎所有的其他读物都是采用的“斯人”。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可能的原因有三个。“斯”是平舌音,相较于翘舌音的“是”更为容易发音。“斯”在视觉上看起来更接近于古文,给人一种更为古雅的感觉。从语法角度来看,“是”作为动词,在现代汉语中不会作为形容词来修饰“人”,因此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使用“是”字看起来有些别扭。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斯人”版本的流传。我们也需要尊重教科书版本的权威性,以及语言的规范使用。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其实很多人上学时学的是“是人也”,包括我本人也还能够流畅地背诵这篇文章。很多人可能后来记错了,将“是人也”记成了“斯人也”,这可能与一些非教材书籍、影视作品以及网络上的语境有一定关系。有些人在这些语境中听到了错误的表述,慢慢地也就接受了这种错误的记忆。就像我们有时候会在网络上看到一些误用的成语或短语,如果我们不加以纠正,这种误用就会逐渐成为一种“正确的用法”。我们需要保持对语言的敏感度,尊重语言的规范使用,避免因为一些误解而导致语言的混乱。也需要尊重每个人的记忆和认知,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宣传来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使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