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省通衢 五省通衢牌坊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座见证了徐州兴衰变迁的古老牌坊,它的故事与这座城市的脉络紧密相连。
一、初识其历史沿革
这座牌坊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当时河道总督黎世序为了纪念治黄成功,特建此牌坊。其北面匾额题有"大河前横",这四个字不仅是对黄河的赞美,也是对治水成功的肯定。历经风雨,这座牌坊在光绪九年(1883年)迎来了它的第一次大修。徐州道台赵椿平增题南面"五省通衢"匾额,凸显了徐州作为北方五省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历史并非一帆风顺,原牌坊在1964年被拆除,直到1987年,人们才在黄河故道庆云桥畔重建了它。如今,这座牌坊已被列为历史建筑,成为城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细观其建筑特征
这座牌坊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清代的韵味。它采用四柱三开间重檐斗拱式的设计,绿釉筒瓦覆顶,飞檐悬挂风铃,每一根雕梁画栋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匾额与对联更是牌楼的灵魂,"大河前横"、"五省通衢"等字融合了历史与地理的精髓,配联中的诗词则让人感受到徐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三、解读其地理意义
关于"五省通衢",虽然有些许争议,但主流观点认为它指的是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这一切的源头可追溯到元代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徐州的水陆枢纽地位便得以确立。历史上,这里不仅是漕运的要冲,更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徐州成为了公铁水空管"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体系的核心节点。
四、其文化价值
这座牌坊不仅见证了徐州的交通变迁,更见证了它从古代漕运中心到现代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的崛起。它与相邻的苏轼所建黄楼共同构成了黄河故道文化的地标。每一幅楹联都融合了地理、历史与人文的元素,如"禹列尧封""龙吟虎啸"等典故,都彰显了徐州"帝王之乡"的深厚底蕴。
这座古老的牌坊是徐州历史与文化的见证,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它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展望未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