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蝗虫 海底蝗灾
近年来,青岛胶州湾海域出现了大规模的海星暴发现象,这些被称为“海底蝗虫”的生物给当地的贝类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综合分析。
一、海星为何被称为“海底蝗虫”?
海星的破坏力极强。它们以贝类如蛤蜊、牡蛎等为主要食物,成年海星一天之内就能吃掉十几只扇贝,使得所到之处的贝类几乎无法生存。海星的繁殖能力惊人,单只海星一次产卵量高达250万粒。尽管幼体成活率较低,但成体的天敌却很少,这使得海星能够在海洋中迅速繁殖。类似陆地上的蝗虫,它们还会集中入侵养殖区,在胶州湾的部分海域,海星的密度甚至达到了10-15只/平方米。
二、近年胶州湾灾情特点
胶州湾的灾情愈发严重。除了海星外,2025年首次大规模出现了敌害生物“白泥蚂”(经氏壳蛞蝓)。这种生物专食蛤蜊幼苗,而且有毒不可食用。这些生物的出现给养殖户带来了双重威胁。经济损失惨重,有养殖户投资300万元却损失了三分之二,而在2024年,甚至导致10万亩蛤蜊田亏损上亿元。从2006年起,类似的海星暴发事件几乎每年发生,而在2021-2025年间尤为严重。
三、治理难点与应对措施
治理海星暴发的难点在于现有方法的局限性和限制因素的存在。目前主要采取人工捕捞、潜水员水下清理等方法,但效果有限。化学灭杀会破坏海洋生态,且海星成体外壳坚硬,自然天敌少,难以根除。而“白泥蚂”的黏液导致的贝类缺氧问题也尚无有效防治手段。
四、公众关注问题
关于海星和“白泥蚂”,公众最关心的是它们能否食用和暴发的原因。尽管海星可以食用,但其经济价值较低,而“白泥蚂”因含有毒素严禁食用。至于海星暴发的原因,可能与养殖区食物过剩、幼体存活率变化有关,但具体机制仍在研究中。目前,青岛已采取应急捕捞措施,但长期解决方案仍需科研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浙江的海洋灾害防御体系,通过综合手段来应对海星暴发问题。提高公众对海洋生态的认识和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深入了解并妥善处理这一问题,才能保护胶州湾的贝类养殖业和海洋生态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