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谈郑州暴雨瞒报死亡人数
深刻震惊:对瞒报的批判与追责
胡锡进的视线曾聚焦在数据造假的风险与瞒报行为的后果上,他最初认为"经过正风肃纪后,数据造假的风险已远超瞒报收益"。当郑州市的瞒报事件逐渐浮出水面,他的观点似乎发生了转变。对于瞒报139人的事实,他的反应是"触目惊心"。这一行为在他看来,不仅仅是数字游戏,更是对官方信息公信力的公然挑战,是一种恶劣的行为。
胡锡进强调,瞒报行为的影响并不仅限于表面数字,它更是在给外部反华势力递刀子,让他们有了抹黑中国的把柄。这一行为无形中与西方抹黑中国的舆论战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呼应,对于国家的形象和国际声誉构成了严重威胁。
对于郑州市委徐立毅等官员的免职处理,胡锡进表示支持。他明确指出,对于系统性瞒报的存在,至少负有领导责任的人被追责并不冤枉。从市到县,再到乡,层级越高,瞒报的人数就越多。市级瞒报人数高达75人,县级为49人,乡镇也有15人。这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欺骗行为,必须严厉打击。
舆论反响与争议也随之而来。胡锡进早期"相信河南不会瞒报"的表态在事实面前显得翻车。多篇报道用"打脸"来形容这一调查与其之前的言论之间的矛盾。他的其他争议言论也被翻出,如对董明珠的批评被指存在资本逻辑凌驾于民族利益之上的双重标准。与其在2020年抨击西方质疑中国新冠死亡人数的立场相比,此次事件也引发了"对内对外双重标准"的舆论质疑。
国务院的调查报告揭示了事件的严重性。瞒报导致死亡失踪总人数达到惊人的380人,其中139人遭到了系统性的瞒报。这一事件与2004年广西南丹矿难并列成为重大瞒报的典型案例。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问题,更是对社会诚信、对人民生命安全的漠视和对公共责任的背叛。这一事件应当成为我们反思社会问题的警钟,提醒我们必须更加珍视生命、尊重事实、坚守诚信。
胡锡进及其言论在此次事件中成为了舆论的焦点。无论他的观点如何变化,这一事件都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瞒报行为不可容忍,必须严厉打击,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公平。希望这一事件能成为我们社会进步的一个转折点,让我们更加珍视真实、坚守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