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尽江南草未凋
健康饮食 2025-10-10 11:52健康生活www.wozhengxing.cn
青山如黛,水影迢迢。深秋之际,江南风光依然迷人。远眺青山,其轮廓在秋日的余晖中若隐若现,宛如一位含羞的少女。江水悠长,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秘密。尽管季节已至深秋,但江南的草木依然生机盎然,未曾凋零。诗人运用“隐隐”和“迢迢”,不仅描绘出江南山水之秀美,更透露出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
对于这句诗,也隐藏着一些版本间的争议。比如“草未凋”与“草木凋”,到底哪个更为准确?北宋词人贺铸在《太平时》中选择了“叶未凋”。而明代杨慎则认为“草未凋”更能体现江南的气候特点以及全诗的情感基调。他解释,如果选择“草木凋”,则与后文的繁华意象形成矛盾。尽管古籍中“草木凋”的出现频率更高,但“草未凋”因其逻辑自洽且与诗人情感相融,成为更被大众接受的版本。
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想起那遥远的江南旧游。诗人身处江北,却心系江南,遥想那里的秋景,那份对江南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尤其是扬州,那个充满回忆的地方。诗人以“二十四桥明月夜”为背景,用“玉人”这一意象,将怀友之情与对扬州繁华的追忆交织在一起。
在这句诗中,诗人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江南深秋的温润风貌。也隐晦地传达出对扬州旧游的怀念与向往。这份情感,既是对故地的眷恋,也是对友人的深深思念。杜牧的这首诗,情景交融,韵味深长,成为千古传颂的佳作。
每当读到这句诗,仿佛就能看见那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江南风光,以及诗人对江南、对扬州、对友人的深深眷恋。这份情感,跨越时空,依然能够触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