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的起源和来历
一、起源
在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英歌舞的起源有多种引人入胜的传说。
傩舞之源说
深藏于古老的汉族文化中的傩舞,是驱邪祈福的仪式舞蹈,可追溯到五千年前。随着历史的流转,元朝之后傩舞在中原逐渐淡出,然而却随着汉人的南迁,在潮汕地区焕发新生,演变为英歌舞。早期英歌舞继承了傩舞的面具、驱邪等元素,表演者的脸部还被蜡烛画得狰狞恐怖,仿佛再现古老傩舞的神韵。
水浒英雄舞影说
明清时期,潮汕地区将文学巨著《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故事融入舞蹈之中。英歌舞形成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阵型,以“攻打大名府”的故事为叙事核心。舞者通过脸谱和动作,生动展现李逵、关胜等英雄的风采。
军事训练之源
在明代东南沿海抗倭的背景下,英歌舞或许源于民间的习武活动。它融合了武术动作,既用于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又逐渐走向艺术化的道路。
秧歌与英歌交汇说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英歌舞受到了山东“大鼓子秧歌”“柳林秧歌”的影响。潮州话中的“英歌”与“秧歌”发音相近,可能也是其起源的一种线索。
二、历史脉络
英歌舞的历史发展脉络清晰而丰富。
明代:潮阳地区首次出现英歌舞的记载,这一时期可能与抗倭战争或傩舞的演变有关。
清代:英歌舞吸收了北方的秧歌和戏曲元素,其表演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成为节庆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现代:英歌舞发展为潮汕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表演人数从24人到108人不等,脸谱、服饰、锣鼓等都形成了固定的体系。
三、文化象征意义
英歌舞不仅是舞蹈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潮汕文化的象征。它刚劲有力的动作和集体协作的形式,体现了潮汕人民的团结精神和英雄情怀。如今,英歌舞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通过现代创新形式,如清华大学的融合表演,走向了国际舞台,传播着潮汕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