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要求中小影院先交保底费
核心争议点及事件结果
一、保底费规则的争议
华谊兄弟实施了一项特殊的保底费规则,要求年票房在200万元以下的影院按照上年实际票房的3.5%比例预交保底费。以年票房达到两百万为例,影院需上交七万元作为保底费用。这笔费用需要直接打入华谊的指定账户,并且“不走院线”,否则影院将无法获得影片密钥。虽然全国受此规则影响的影院数量极少,但这种做法却引发了广泛讨论。因为对于某些影院来说,这笔费用可能是沉重的负担。而对于华谊来说,这一规则可能帮助其提前回笼过亿资金。
二、行业特殊背景下的复杂情况
在疫情的背景下,影院停业半年并面临复工后的种种限制,如观众人数限制在座席总数的百分之三十,现金流压力极大。在这种困境之下,华谊兄弟的保底费规则被指责为“雪上加霜”。与此华谊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连续两年的亏损以及《八佰》撤档导致的财务危机,让公司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华谊集团董事长王中军曾表示,他视之为公司生死存亡的时刻。这凸显出电影产业内部的复杂性和艰难处境。
三、舆论反应及回应
关于这一规则的舆论反应不一,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公平的“霸王条款”,批评华谊“欺软怕硬”,只对小影院收取此费用,大型影院则无需缴纳。华谊对此回应称此举是为了打击偷漏瞒报票房的行为,并且已经得到了多数院线的支持。对于“霸王条款”的指责,华谊坚决否认。舆论的争议反映出中国电影行业在面对困难时期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和挑战。但无论舆论如何争论,规则已经确定,《八佰》作为该规则的受益者之一,其首日票房达到了惊人的数字。部分小影院因无法承担保底费用而放弃了放映该电影的机会。这一事件成为了影视行业特殊时期资方与渠道矛盾的典型案例。这不仅反映了电影行业的现实困境和复杂性,也揭示了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电影行业未来发展的深思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