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雅安市人民医院不幸事件(三月大女婴篇)
在美好的2019年6月,雅安市人民医院遭遇了一次令人心痛的医疗失误。一名仅三个月大的女婴,因“转氨酶高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前来求医。医生针对其病情,决定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误输了“乙酰谷酰胺”长达两天。这份药物,在说明书中明确适用于脑外伤性昏迷等症状,且对于儿童,必须严格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家属对此深感忧虑,担忧药物对女婴的脑部发育及身体机能造成未知的影响。
事件发生后,医院立即采取行动。患儿被紧急收入住院,并由专家团队进行会诊,确认其原发病情稳定且有所好转。相关责任人被停岗停职,医院承担了转院至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费用。雅安市卫健委也迅速介入调查,向全市医院发出通知,要求强化医疗核心制度,严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四川某医院再次敲响警钟(三岁女婴篇)
时隔不久,在2024年9月,四川某医院再次发生类似的医疗失误。一名三岁的女婴在就诊时被输错药物,具体药物名称尚未公开。但值得警惕的是,涉事医院依然是雅安市人民医院。女婴的病情出现后,立即转入上级医院治疗,目前病情平稳,但药物的影响仍需要持续观察。医院对涉事人员进行了停职处理,并启动深入调查。官方也明确表示,将根据调查结果严肃追责。
三、四川内江市发生医疗混淆事件(一岁女婴篇)
在2023年2月,内江市发生了一起因输液药物混淆的事件。一名仅一岁的女婴,应该输注葡萄糖和维生素C,却误用了含有头孢曲松钠的氯化钠注射液,这与另一名八岁男孩的处方发生了混淆。目前,当地卫健部门已经介入调查,但具体的处理结果尚未公开。
事件共性及其深远影响:
多起事件均暴露出医疗流程中的漏洞。这些事件均因工作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而导致,凸显了用药环节的监管缺失。涉事医院在处理事件时采取了相似的措施,如停职责任人、垫付费用、强化制度等,但系统性的整改效果尚未明确。对于家属来说,他们最直接的诉求是得到合理的赔偿(如2019年事件中家属索赔75万元),但医院方面表示需要根据医学评估进行协商。希望这些事件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促使医疗体系更加完善,确保每一个患者的安全。